- ·武术专题·
- 卢安?姜传银?周田芬(1)“一带一路”上中国武术的价值取向和使命
运用文献资料和调研等方法,探讨武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取向和国家使命。认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障碍是“民心相隔”,中国武术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符号和文化名片,肩负着沟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的使命,面临着“能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问题。中国武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做好跨文化符号的精准阐释,又要对跨文化心态进行深层挖掘,既要深耕内涵本土化,又要在产业运作中把握文化脉搏。
- 温搏?焦艳菊(6)论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三个支点
运用文化传播学理论对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其对外传播有自知、知人和知音三个支点:自知即是坚持本民族文化自信,坚守新时代中华文化立场;知人是指明确国外受众喜好,满足国外受众生活所需及切身利益之所在;知音则体现为知晓不同阶层水平,遵循层次分明、方式多样的文化传播规律。
- 高明?谢慧松(10)武术文化研究进展探析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近25年武术文化研究进展,揭示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及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武术文化研究文献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上海体育学院是武术文化研究的首要机构且高产作者较多;载文期刊涉及不同学科,以《体育文化导刊》居首;学者主要关注传统武术文化思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武术文化、中外武术文化比较、拳种文化以及武术文化传播发展;未来研究将以武术文化多元化、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文化多学科研究及“一带一路”武术文化研究为主线。
- 胡平清?李杰?朱国栋(15)传统武术教育的“崇严”表现及根源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分析传统武术教育“崇严”表现形式及根源。主要结论:为满足一定时期的社会对武术人才规格方面的要求,以及武术项目本身具有的难以修炼性、暴力破坏性等特性,决定了传统武术教育在实施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方式,以保证其培养的武者技艺精湛且道德优良,从而实现自身的功能;传统武术教育“崇严”表现在“择徒过程”“武德礼仪教育”“习练过程”等环节。建议:现代武术教育应该批判性地借鉴传统武术教育“崇严”做法,在当今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功能价值。
- 韩晓明?胡晓飞(20)太极拳国际化推广问题及对策——以冰岛、挪威和喀麦隆三国孔子学院为例
运用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冰岛、挪威和喀麦隆三国孔子学院太极拳国际化推广主体、内容、受众和教学空间等进行研究,发现:三国孔子学院以语言推广为主,太极拳较边缘化;教师水平不一,流动频繁;技术教学与文化传播脱节;教学内容同质化,缺乏针对性;教学空间杂乱无序,制约受众心理认同。建议:丰富孔子学院多元功能定位;强化武术志愿者素质;促进太极拳“功理合一”;注重受众差异特征;规范教学场地空间,促进太极拳国际化推广。
- ·体育管理学·
- 徐子齐?孙葆丽?董小燕(25)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理念从申办到筹办嬗变探究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期的“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到筹办期体球网主席提出的“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理念嬗变进行探究。认为:相比申办期,北京冬奥会筹办期赛事理念在赛事认识、赛事追求、赛事价值三个层面上均发生嬗变。促使这种嬗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功能层面上两个时期赛事理念肩负的任务发生变化;在组织层面上北京冬奥组委在工作中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严格贯彻;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对奥运赛事定位发生改变,强调立足本国以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文化层面上是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动态文化”的本质体现。
- 张玲燕?陈洋?孔庆波(30)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形成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社会总需求的提升,对于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定位忽视了农村市场的开发,农村体育消费活力受到限制,致使农村体育消费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很低。立足于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视角,在明晰政府职能目标取向、价值取向、效果取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形成的政府职能定位构想:产业推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升。
- 邰峰?于子轩(36)制约我国冰球运动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归纳等方法,借助北京、张家口申办、筹办冬奥会契机,结合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布局,研究冰球运动开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发展对策:营造冰球文化氛围,推动冰球运动普及;积极开展校园冰球运动,提升青少年参与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打造品牌赛事,提升冰球项目影响力;加强场馆设施建设,构建多功能综合性冰球场馆;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冰球产业发展。
- 周洪生?杨冰(42)陶行知体育思想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陶行知的体育思想进行研究。结论:陶行知体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前瞻性,注重学生“体、劳、育、美、德”五育共举的全面发展;提倡“人生第一是康健”;主张“生活体育”;主张体育与民众军事训练普及相结合;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强调体育教学的“教学做合一”。陶行知体育思想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回归体育本质追求,提升国民体质健康,发展生活体育,对当代体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 闫静?王焕(47)美国学龄儿童开展学后体育活动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美国学龄儿童学后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美国学后托管项目评价体系和定期调研是促进其学后体育活动创新和改进的主要依据,学后体育活动开展与美国国家政策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和社区联动是学后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对我国的启示:转变青少年体育的观念,纠正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域理解的误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路径,注重评估与调研,改善现状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因减负提早放学而引发的“三点半”难题。
- 高峰(52)二战后日本公共体育政策变化特征及影响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分析二战以后日本公共体育政策变化特征与影响。研究认为,二战后日本公共体育政策发展以《体育振兴法》《体育基本法》的变化为主线,呈现出如下变化特征:政策工具类型稳定且注重间接扶持,政策理念清晰且突出与社会环境的结合,政策内容丰富且可操作性强;主要影响:推动大众体育普及,促进职业体育发展,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对我国的启示:改造传统体育资源配置方式,探索体育税收优惠和金融服务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体育仲裁制度,完善体育海外交流政策,发展体育信息服务。
- ·群众体育学·
- 彭国华?张莉?庞俊鹏(58)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困境及治理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困境。研究认为: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提升健康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服务决策缺乏民主、服务制度建设滞后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困境;提出提升服务财政保障能力、深化服务方式改革、完善服务决策机制、加强服务制度建设等治理路径。
- 金梅?常芙蓉(63)江苏省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经验及发展路径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健康中国目标为分析背景,对江苏省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实施路径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十二五”以来江苏省残疾人公共体育在设施、指导、组织、活动服务等方面形成残联主导、依托残疾人专门协会的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面临供给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建议:着力加大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保障,逐步完善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机制,加强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宋平?李佐惠(68)我国健美赛事特点及价值研究
采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我国健美赛事的发展历程、特征和价值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健美赛事体系日趋完善,形成“省市—国家—亚洲—国际”一体化赛事体系;赛事规模不断扩大,项目设置更加丰富;赛事影响力逐渐扩大,逐步与国际接轨。其价值有:为健美运动员提供专业交流和职业发展平台;推动健美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多元化发展;促进健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推动健身健美产业发展;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等。
- 张珊珊?王韶峰?隋东旭(73)中俄跨界民族(赫哲族-那乃族)体育文化流变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俄跨界民族(赫哲族那乃族)体育文化流变的历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赫哲和那乃族体育文化由于受不同主流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新的体育文化表现形式,赫哲族体育文化日益汉化,而那乃族体育文化日益俄罗斯化。建议:共同举办赛事活动、解读体育文化符号、借助国际传播媒体优势,以加强中俄跨界民族体育文化交流。
- ·竞技体育学·
- 史振瑞(78)CBA联赛体育道德失范行为分析与对策
以近几个赛季CBA比赛中出现的体育道德失范事件为例,采用比较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体育道德失范的弊端、致因以及改进措施,提出完善CBA联赛体育道德建设的对策:篮协要改善联赛硬件设施,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加强赛事制度管理,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各主体体育道德水平,加强联赛精神文明建设,注重球迷文化建设和裁判职业道德建设等。
- 陈春平?姚光亮(83)中国街头田径赛事发展研究
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中国街头田径赛事的发展进行研究。主要结论:赛事能促进街头运动发展,满足大众娱乐需要;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增加田径后备人才;提升竞争意识,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普及田径文化,促进田径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单一,比赛规模较小;高手对决,群众参与度不高;赛场多变,对场地设施要求高;赛点集中,地区开展不均衡。建议:丰富赛事活动,增加观众体验区;增加比赛项目,争取全民比赛;注重场地设施安全,提升赛事服务质量;团结各部门力量,增加宣传力度。
- 李洋?于萌?姚苏捷(89)我国手球运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战略
运用管理学SWOT分析理论,对现阶段我国手球运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进行分析。以构建我国手球运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战略为目标,分别从增长型、紧缩型、多元型和完善型四个维度提出了青少年手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举措,力求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深化发展和改革的大环境下,全面优化和完善高水平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方法和体系,为手球项目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以及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李百成?郭敏(94)日本足球发展经验及启示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文化、制度、人才、媒体4个角度分析日本足球。日本足球的发展经验:日本足球风格深受大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塑造;职业化进程中日本足协(JFA)与日本足球职业联盟协同管理;学训结合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拓与发展;足球运动与日本电视媒体的有效“联姻”。对我国足球改革的启示:加强足球文化建设,提升足球文化自信;积极申办高水平国际足球赛事;促进足球与教育相结合,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规范足球赛事电视转播市场行为。
- ·体育经济学·
- 邹月辉?丁金娜?孝飞燕(99)我国运动员形象权商业价值开发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运动员形象权的商业价值实现方式及其开发中存在的弊端。认为:法律法规不健全,体育制度改革滞后,政府垄断开发权等都是制约运动员形象权开发的重要因素。建议:进一步完善民法及体育法,促进体育制度改革,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是促进当前我国运动员形象权商业开发的重要举措。
- 瞿迪?翟丰(104)人工智能化体育用品发展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人工智能化体育用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认为:体育产品智能化程度的再次升级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整个行业由单体可穿戴设备,向群体用品、体育器材、运动场馆延伸;功能上也由生理信息监测向人工智能系统主导下的具备一定主动感知、思考、反馈能力的体育产品升级;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化体育用品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产品缺乏合适的受众基础,功能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建议:规范市场环境,制定统一标准;创新营销模式,改善受众基础;优化运动处方,提升核心品质。
- 万楠?万璐(109)基于体验经济的我国商业性体育赛事开发策略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基于体验经济的我国商业性体育赛事开发策略进行分析。认为:商业性体育赛事开发应加强文化塑造;构建情感营销;强化互动体验。建议:提高文化品质和内涵,重视消费者情感需求,从产品的文化气质和内心世界需求促进消费者对赛事产品情感的培养,以更好增强体育赛事产品的体验,通过现实体验互动,成就赛事营销。
- 张灿?程瑞芳(114)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结合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分析其开发策略。结论:河北体育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整合;体育旅游产品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分;与关联产业间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体育旅游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增强。建议:丰富地貌类体育旅游产品种类;细分水体类体育旅游市场;深度挖掘人文类体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 郑芒芒?陈元欣(119)国外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开发研究及启示
采用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对国外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国外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开发数量多、冠名权开发赞助额度大、冠名权开发冠名期限长、冠名权开发赞助商来源广,但存在商业化过度、冠名难度大、冠名风险高等问题。启示:注重资质评估,制定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重视新建场馆冠名权开发,制定合理营销策略;优化市场环境,合理开发无形资产;加强战略合作,整合商业资源;注重冠名合同研究。
- ·体育教育学·
- 蔡广?龚正伟?龚波,等(125)我国校园足球践行四个自信的理路解析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校园足球中践行四个自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校园足球发展要以道路自信为正确路向、以理论自信为内生动力、以制度自信为调节机制、以文化自信为生态环境,才能顺利建构其主体的自信,继而实现超越,最终达成反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目标。
- 高鹏?颜桂平?李玉超(130)身体哲学视域下学校体育的价值审视及路径选择
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身体认知的历史,并以身体哲学为理论工具,分析学校体育之于身体的应然价值及其实现路径。主要结论:人类对身体的认识经历了由“赞美”到“贬义”再到“重识”,由“身心一体”到“身心二元”再到“身心不二”的过程;学校体育应以“社会身体”的养成为目的;要走出学校体育的边缘化困境,就需以身体哲学“身心不二”的身体观为基本遵循,在重塑身体形象、重振精神教育、重回教育价值的过程中规避“身心二元论”的消极影响。
- 常益?张姝(136)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进行研究。结论:课程的思政教育强调在教育中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系统的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应在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上传达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思政教育要求,在课程评价上确立思政教育标准。
- 曲鲁平?裴珊?杨元博,等(142)协同发展视阈下京津冀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探讨京津冀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研究表明:京津冀学校体育现代化作为可操作性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其发展路径为加强京津冀学校体育现代化顶层设计,建立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建模式;以“一校一品”工程为契机,加强京津冀体育特色项目校本课程开发;发挥体育院校功能,构建京津冀体育师资培训机制;优势互补,促进京津冀体育场馆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
- ·其他体育研究·
- 牟向前?王庆军(147)新媒介背景下网络虚拟社区球迷文化现象探析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积极受众的视角对网络虚拟社区球迷的“热”“欲”“虚”“喷”等现象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商业运作与球迷积极响应造就了社区的狂欢;新媒介降低了受众转换成粉丝的“过渡性”成本;情绪资本是网络社区球迷消费能力与创造力的源动力;全网的娱乐化奠定了虚拟社区“喷”与“虚”;网络社区球迷文化是被“娱乐”所绑架的贪婪文化;网络礼节的形成,最终取决于球迷、商业、相关制度三个方面。
- 蒋毅?蔡峰?李梁华(153)侠客与西方体育明星崇拜文化差异性阐释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国古代侠客与西方现代体育明星崇拜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并从崇拜文化的表征、成因和内核三个层面分析其差异性。主要结论:中西体育崇拜文化在表征方面,对被崇拜者技艺与品行的侧重不同;成因方面,群体认同与个体本位的价值追求不同;内核方面,不同崇拜文化的特性和文明存在差异。对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启示:树立德技双馨的体育人才观;兼顾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文化碰撞和交融下坚持传统文化守护及创新;应深挖崇拜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有利于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养分,为世界体育文化繁荣增添中国色彩。
- (Inside back cover)English Contents of Sports Culture Guide